首页 放生来源 佛经诵读 放生功德 佛法界 放生流程 佛教故事 放生回向 修行大全 放生的好

佛法界

超越世间尘埃:从佛教三观的角度审视现代社会与心灵成长

来源:http://thefootballoffice.com 作者:放生佛宝网 发布时间:2024-04-28
摘要:从一念之差的虚妄观来看,有一假万假,无空无假: 这是因为空、假、中三观都能立法,以空观可立真谛法,以假观可立俗谛法,以中观可立中观法,三观既立,皆是妙假,这就是假观

佛教三观是什么意思?佛教三观是什么意思?

三观,在佛教中有多种解释,一是指天台宗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二是指华严宗三观(真空观、理事无碍观、遍计所执观); 三是指指南山三观(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四是指慈恩三观(有观、空观、中观);五是指三种三观(彼岸三观、被动三观、一心三观)。其中,天台宗是最受欢迎的三观之一。

天台宗的三观

天台宗的三观指的是 "空观、假观、中观"。"空 "是指本质无实体,诸法无自性,是因缘所生法,如幻如化。"假 "是指在因缘所生法的现象上,如幻如化,安立万物假名。假名,只是幻象,没有实质。"中 "是指既有幻化的假有,又有无我的空性的法。

"空观、假观、中观 "是天台宗的重要教法,由智顗大师确立为教法和修行的骨架。它们是对一切存在的三种看法,即空观、假观和中观,称为 "空、假、中三观"。其依据是《贤圣学观菩萨喇嘛本愿经》中所说的 "从假入空二谛、从空入假平等谛、中道第一义谛"。

(1) 空观

空观也被称为从假入空观和二谛观。空即离性、离相之义。意思是说,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为空;从一念之空观照,一切皆空,无假、无中、不空;这是因为空、假、中三观能去除三惑之相; 有了空观,就能去掉见相,有了假观,就能去掉尘沙相,有了中观,就能去掉无明相,去掉三相,三相都去掉了,就是空,就是空观。总之,从世俗常识的立场(假)到宗教立场的真理(空),这就是空观。

(2) 假概念

假观又称 "由空至假观 "和 "平等观"。假者,谓无所不备也。意思是说,一念之心,具足万法,名为虚妄;从一念之差的虚妄观来看,有一假万假,无空无假: 这是因为空、假、中三观都能立法,以空观可立真谛法,以假观可立俗谛法,以中观可立中观法,三观既立,皆是妙假,这就是假观。总之,不滞于 "空 "而入于佛智普照的世俗境界,就是假观。

(3) 中道

中道又称 "中道第一义谛"。意思是说,心是中性的,二边对待的意思消除了。谓一念之心,不空不假,不虚不实,谓之中;从一念中观之,中则万有,无空无假无中; 这是因为空、假、中三观都能断灭绝待,若言空则空无出路,若言假则假无出路,若言中则中无出入。总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融通的大悲菩萨行,就是中观。

华严宗的三观

华严宗的 "三观 "是指 "真空观"、"无碍观 "和 "遍一切处观"。真空观是指一切法界的本质都是空的,但这种空不是无的空,而是真如的理,它超越一切,与其他一切境界相分离;无碍观是指真如能生一切法,因此一切法也是真如,就像水是波,波是水一样; 万法包容观是指万法相互包容,万法无尽无碍,一能摄多,多能摄一,大小互容。和相应。

I. 真空观

真空观,穷尽法界事事物物,无有异性者,皆归于性空平等,归于性空也。空不是执着的空,真如本性的理性是超越一切相、远离一切相的,所以叫空观。所见之物皆是妄想之偏,犹如空性之真性空,于所见之物妄想消失之口,显出真空妙体,谓之真空观。真空即理法四境也。

二、无碍观

无碍观,今显真性空,去情见物之相,以显真性之空。然而,此真如本性并非坚固惰性之体,有不变与无常二义,不变之理虽是常无为,无常之理却是万法变化。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形象都是真性的边缘,形象的边缘就是真性。犹如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观真如之性万法归一,万法归一到真如之性,叫做事事无碍观。此即四境事中无碍法界也。

三、遍计蕴观

对法界的普遍包容观,就是要知道法界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真如本性的自发升华。而它的兴起。真如本性不分彼此,本性一味平等,不可分割。微尘一点,尽全真性之全也。故圆理一物之相,如法界融通之理,一物之相亦遍包一切法界而重重无尽也。这就叫无碍法性。它是四法界中的无碍法界,是摩擦观的极致。详见《华严法界观》。

南山三观

南山三观是指 "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这三观是南山宗根据释迦牟尼一代教主的教义分为二教,其中教义又分为性空、相空、唯识,这三观又分为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被后人称为南山三观。性空观是诸法缘起性空的观点;相空观是诸法幻化性空的观点;唯识观是诸法唯识所现的观点。

(1) 性空观

性,即性欲。谓声闻、缘觉小乘人,观一切法因缘所生,其性空寂,无我。常以此理审自心,故曰性空观。

空观。通过分析世间一切因缘所生之法,观其自性本空,不可求取他法,这叫 "析色悟空",破除对他法的执着,这叫 "性空观",即析性空观。

(二)僧伽的空性观

僧伽又称相。意思是说,藏传佛教的菩萨观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其相本来空寂。然而,众生有情,能见种种差别之相。故常观自心,是名相空观。

超越世间尘埃:从佛教三观的角度审视现代社会与心灵成长

相空观。进一步观察因缘所生的一切法,相似外相存在,真实自性空寂,如水月空,但众生爱见种种差别妄想之相,即所谓 "当体即空",称其为相空观。

(三)唯识观

意识,即心识。分教和圆教的大菩萨们已经认识到,世间一切尘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这是只有心才能明白的深奥道理,故称为唯识观。

唯识观。观察外在的一切尘法都是唯识所变,本来无实,所以 "识不空,境不有",这就是 "和合自然",称为唯识观。

道宣认为,佛法之教,不出性空、相空、唯识三种,故此而立三观,观之不尽。如《四分律行事钞》云:"然则无三大义: 一、诸法性空无自性,此论名为小乘。二是万法皆空,唯情有妄大,此论用心,谓之小乘。" (演义钞》对 "照心、照用 "的解释是:"照用二字,小乘住寂,故唯照心;菩萨涉事,故为照用。")。第三,诸法外尘本无,唯识所现。

又如《金刚经》中说:"总而言之,只有三种: 一者,小乘修行,观物生灭,知无我人,无善恶;二者,小乘菩萨修行,观物虚空,知无我人,无善恶;三者,大乘菩萨修行,观物心言离。" 智圆集》进一步解释道:"一者,见相如实,观性即空;二者,见相如幻,如水月空,相空则不须观性;三者,见一切法唯心所受,心外无法观法。"

道宣的三观,源于他的四分律,而他的四分律,受玄奘法师时代弘扬阐发的唯识学说影响甚深,故以唯识观为极致(见《二教系统》)。

慈恩三观

慈恩三观是指 "有观、空观、中观"。亚里士多德 "观 "是认为他性的二性是有;"空 "观是认为遍计所执性的一性是空;"中 "观是认为万法因遍计所执性而非有,万法因遍计所执性而非空。

然而,中道有二。如上所述,"观中道 "是三性互观的中道,即非有非空的中道。中道的 "一法 "是三性各有非有非空之义。首先,它是情理普遍性之法,故情之不空,理之不虚,即非有非空的中道。次性别圆为情之无理,妄情执圆,体性不存,离境心圣,体性宛空,故亦非有非空中道也。见《意林篇》一书,观心悟梦注。

三种三观

三种三观是指 "分别相三观、总相三观、一心三观"。虽说有三种不同的观心方法,但并没有超出升华的意义。

I. 别相三观

别相三观者,三谛中观别相也。谓由假入空,只能观真,不能观俗,何以观中道?由空入假,只能观俗,不能观中道。若入中道,则可证得二谛,即所谓三观分相。(由假入空,即观生死假相,入涅槃真空)。观真、观俗、观中道,真者,真空之真,真谛也;俗者,法尔如是,俗谛也;中道者,即中道也)。

二、通三观之相

三观总相,即在一观圆融三义。谓若从假入空,不但知俗假是空,中道真谛亦通于空;若从空入假,不但知俗假是假,中道真谛亦通于假;若入中道正观,不但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通于中。若入中道正观,不仅知中道是中,俗妄真空也是中。

三、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即在一心而能观三观之义。曰观一心,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毕竟空无,清净如虚空,名空观。能观所观,境观俱明,名假观。虽一切明,而性常空,空不空,假不假,名中观。即三即一,即一即三,是名一心三观。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来源 | 佛经诵读 | 放生功德文 | 佛法界 | 放生流程 | 佛教故事 | 放生回向 | 修行大全 | 放生的好处

Copyright 2019-2030 放生佛宝 放生仪轨_最简单有效的放生仪轨_放生仪轨详解_放生感应_放生佛宝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