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放生来源 佛经诵读 放生功德文 佛法界 放生流程 佛教故事 放生回向 修行大全 放生的好

放生功德文

草龟可以放生吗有毒吗,业力可以转吗

来源:http://thefootballoffice.com 作者:放生佛宝网 发布时间:2023-07-30
摘要:印光大师看看因缘成熟,便想前往,但当他知道那位信徒经营酒厂,是卖酒的,大师随即决定不去,并且告诉这位弟子说:‘你要我去,你就不要卖酒,因为卖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
一、经常放生好不好1、问:是否真的命运半点不由人?业力可以转吗?业力和业障是否有所不同?2、不是转业力是转你的心境。命运即因缘果报,心境转变感受便不同,同时,未来命运的「因」也会有所不同。3、过去的因果不能改变,但是当下可以发心修福修慧。发心当中所造的善根功德能令因缘果报缩短,也就是将该做的事提早完成。这好比将债务提前还清,使得承担债务的时间缩短,并非可以不还或将债务一笔勾消,而拖得越久,不但仍然要承担本金,利息也相对地增加。4、已经造成的果报本身虽然不可能改变,发心修福修慧却可以改变果报的相。一切唯心造,未来是可以创造而不是去改变它,因此,所谓的「改变命运」是针对自己的因缘果报来先消帐目,同时创造未来不同的因果。创造是指基于现在的正知、正见、正念来做,修行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来创造未来,故说「僧道无命可算」。你觉得命运在转,是心境转变的关系,看事情的感触不一样,同时也创造了不同的未来,所谓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这个意思。既定的业报是一定要承受的,而学佛也就是要从当下发心去做很多该做的事情,未来的命运自然会有所不同。5、「业力」是因缘果报的根本,故不可转;「业障」是指业力所造成的障碍,这是唯心所现的「相」,「相随心转」,故说业障可依心境而转,而不是它存不存在的问题。「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三昧加持力」指的是唯心所造的念力、定力。业力虽然不能转变,以念力及定力却可以创造不同的未来。6、心境转了也就没有所谓的障碍了,比如说打坐的时候有人在旁边唱歌,心境若受影响,歌声便是对打坐者的障碍;如果根本不在乎,那些声音对我不起作用,便无所谓「障碍」的存在。业力就好象那打坐时的歌声,打坐的人虽不能主宰让歌声消失,但歌声是否成为障碍,却是依打坐的人的心境而定。7、你们说过去曾经感应到自己的未来,现在却发现似乎有不同的发展。「感应」是依当下的心境来感受,也是「唯心所现」,例如初中的时候,感应到自己将来是村长或乡长,即至大学毕业,则感应到自己可以当总统,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里会有不同的心境,而心境不断的在变化,所以说感应是当下心境的一种自然显现,心境时时在变,感应便有所不同。8、今生的福德因缘跟过去有关,但不是绝对。福德因缘能否增长是看现在,例如有因缘让你赚钱,能否奋发图强藉因缘来发挥,这得看你现在的心。福报具足菩提大愿的愿心才发得出来,是故要多修福报,福报不够则无助缘,只能说而做不到,而想要因缘具足也要多修福报,修福报的方法即力行「六度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9、可以求姻缘,更要多行放生,供养三宝,布施行善积德。还要念阿弥陀佛佛号或观世音菩萨圣号,10、还要如法的去求,如下面祖师大德讲解二、放生求财应该放什么1、========================================2、净空法师答:是!是前生注定的。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可以去祈求。但是有的时候求不应,为什么?非理,不如法,观音菩萨不管你。如果你真正,你是个男生,希望娶到一个好太太,能像文王的夫人太姒一样,将来能够生出圣贤人。不但是荣宗耀祖,而且能够帮助社会安定,帮助世界和平,那观音菩萨就会帮你忙。你没有这种大愿心,菩萨不会管你的,那你就宿世的缘分是什么样的。夫妻是缘,有报恩的,恩爱夫妻;有报怨的,报怨的时候,结婚之后永远不会和睦,会给你带来家庭纠纷;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总是四种缘。只有懂得佛法的人,无论是哪一种缘,都把它转成法缘,大家在一起学佛,一起共修。过去不善的缘化解了,善的缘也转变成法缘,这个好!现在在家学佛的同修,有几个人懂这个道理?3、如果真懂这个道理,学佛同修家庭决定是和睦的,六和敬的家庭。那佛法在这个社会,形象就不一样了,学佛的人家庭真的是美满,这就是弘扬佛法,这就是利益众生。如果学佛的人还是争名夺利,还是自私自利,不但戒律不能持,十善也做不到,这就错了。这样学佛依旧随业流转,灾难来的时候还是不能避免,为什么?你不是真学佛,挂着佛的招牌,没有认真学佛。我们现在把这个事情,学佛的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出家为什么沙弥律仪做不到,在家十善业道做不到,从前人何以能做到?现在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研究总结的是,从前人有家庭教育的根,所以他容易做到,现在人没有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接触佛法,他不善的习气已经养成,断不了,所以都不是认真学。认真学佛,在缘上,佛法是教育,认真学就是天天听课,天天进讲堂,天天学习。4、现在佛教的环境,寺庙现在是很多,没有教学,都是法会、经忏佛事,这个不行,这个没有用处。法会是像学校里面举行一个活动,活动的根还是教学。譬如一个学期举行两次学生成绩展览,这就像法会一样,你平常没有真正修功,那个展览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起作用。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道场有一点点小的感应,是长年讲经,天天不中断。我们拿累积的功德,在三时系念做为超度的根本依据。你没有这么多人平常的修功,这个超度效果就很薄弱。这个事实有几个人能懂得?有几个人明了?凡事都有理,有理必有事,理事搞清楚,你怀疑就没有了。5、摘自《学佛答问》(答参学同修之七十六),编号:21-402
6、居士可以经商吗?

居士可以经商。

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许多经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佛门做人的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要遵纪守法,要讲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众,危害社会,凡经商都是为了谋生和营利,没有营利不会经商。但佛教徒在营利方面要把握一个道义上法律上允许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则就会变成恶业,招来恶报。

化‘毒蛇’为净财。

一般人都以为佛法轻视财物。有道的人不肯讲钱,他们认为一讲钱,嘴巴就肮脏了,其实,富贵又何尝不能有道呢?取之不当,‘黄金是毒蛇’,但是,若运用得当,黄金不也是成就道业的资粮吗?黄金不也就是弘法的‘净财’吗?

《阿含经》上说:有一次,佛陀带著阿难出去行化,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块黄金。佛陀说道:‘阿难!你看到吗?那儿有毒蛇!’

阿难朝黄金看看,回答佛陀说:‘是的!佛陀!我看到了,那是毒蛇。’

说完两个人就走过去了。

这时,在田里工作的父子俩,听到说有毒蛇,就想过来看看。可是,当他们一看,是一块黄金,‘那里是毒蛇?刚才佛陀和阿难却把它看成毒蛇,真是个大傻瓜!’父子俩欢喜的说著,就把黄金带回家去了。

当时,印度的法律明文规定,百姓不准私藏黄金。这块黄金是被人从国库里偷出来而遗落在路上的。经过调查,这父子俩嫌疑最大,终于被治罪关进了牢狱。

父子俩为了一块黄金被关在狱中,这时,他们觉悟佛陀所说的话。父亲回想著当日的情形,不禁喃喃自语道:‘果然是毒蛇,不是黄金。’

儿子看著父亲,也若有所悟地说:‘确实是毒蛇!’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违法犯纪,违背佛门戒律,黄金确是毒蛇!

但是,如果合法、守戒,弘扬佛法,利国利民,兴办慈善事业,黄金也可以成为净财。

今日中国佛教界,待我们去兴办的事业有多少!如果没钱,能够成办事业吗?先看急需提倡的佛教教育事业,要佛教接棒有人,须要有青年才俊;要人才,就需要有教育机构来培植,要办教育,没有钱的话,教室哪里来?教师怎么聘请?学生生活费用怎么办?总之,处处都要钱,有钱,才能建最好的校舍,聘请最贤明的老师,甚至可以给学生发放奖学金,大家安心求学,自然学有成就。一批批人才出来,自然能为佛教创办各种事业,弘法度众,只要佛教的事业兴盛,大众学道的资粮丰富,佛教才能发扬光大,造福众生。所以将‘毒蛇’化为‘净财’,对佛教、祖国和众生的益处很大。

从邪命到正命。

我们希望居士发财,但不是用邪命方法发财,什么是邪命呢?邪命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凡经营不正当的事业(不合法律、违背戒律)所得的钱财,都叫做邪命的生活。我们希望居士能用正命的方法发财,什么是正命呢?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就是合理的(合法、守戒)经济生活。

譬如开酒家、开赌场、卖钓鱼的器具、卖打猎的猎枪,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经济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风水、择日期,《佛遗教经》曾指示佛教徒不应去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不是合乎因缘法则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印光大师在普陀山一住很多年。后来,日本军阀侵华,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家弟子,有一座宽大豪华的别墅要供养大师,请大师到香港弘法。印光大师看看因缘成熟,便想前往,但当他知道那位信徒经营酒厂,是卖酒的,大师随即决定不去,并且告诉这位弟子说:‘你要我去,你就不要卖酒,因为卖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净的供养。’

印光大师是我们的榜样。

7、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8、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9、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10、至于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情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来源 | 佛经诵读 | 放生功德文 | 佛法界 | 放生流程 | 佛教故事 | 放生回向 | 修行大全 | 放生的好处

Copyright 2019-2030 放生佛宝 放生仪轨_最简单有效的放生仪轨_放生仪轨详解_放生感应_放生佛宝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