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放生来源 佛经诵读 放生功德 佛法界 放生流程 佛教故事 放生回向 修行大全 放生的好

佛法界

探讨老子的《道经》第八章,揭示上善若水哲学的奥秘

来源:http://thefootballoffice.com 作者:放生佛宝网 发布时间:2024-04-26
摘要:很多人听完我说的话后,可能会在心里盘算他说的话是否符合佛法。就自性而言,这个上善若水是指我们的心--本来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至高无上的,它是安静的,它是无为的,它像水一

第 8 章:主的恩惠如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人为善,言善信,政善治,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这些话,那我只能当你的老师了。

"上善若水 "是全段的中心思想。上,为最高,只有最高的东西叫上才叫尊。释迦牟尼佛称为世尊,世尊是世间最高贵的修行人。璎珞也用上,叫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它更高的了。

水有至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我们身边最高贵的就是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人。水的美德是什么呢?它是最温柔善良的东西,它有着宽广的胸怀和无所求、甘居人下的美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风平浪静,正是人类应该效仿的美德。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现在的人不是往高处走,而是往低处走,因为心太浮躁,邪念太多,所以行为就叫形而上,性格和行为就往低处走。

就自性而言,这个上善若水是指我们的心--本来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至高无上的,它是安静的,它是无为的,它像水一样非常安静、非常平稳,它是无为的,像水一样可以承载万物。你看,在大海里,在河里,你向它扔多少东西,它都不会抱怨。我没有看到水发脾气,把东西撇掉,它要宽容地承载你的东西,所以水的德性是最好的,它是最宽容的,这说明我们的本心是圆满的、宽容的、无碍的、宁静的。

在修行中有一个忍辱波罗蜜,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说,我被歌利王割去身体的时候,没有忍辱的概念,更没有嗔恨的概念,这个水就做到了。所以,老子是伟大的,我们都应该读读他的书,学习他的美德,学习老子的眼光。上善若水的美德也是教育我们不忘初心,人之初,性本善。

水利万物而不争表面上看,水利万物,人、动物、花草树木都离不开水。我们吃饭、盖房子、做酒、喝茶等都需要水,它能造福万物,但它并没有去争夺什么,我们看到谁看到水和万物一样这样说:你天天喝我的水,是不是要给点报酬啊。不是的,水是无私的,是奉献的,就像须菩提一样,不慕三昧之首,说明我们伟大的精神,我们寂静心第八识没有争夺的概念,完全是付出换回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概念,但是人人为我的概念它是没有的,这个概念第六意识根最后一个意识:我的,我的,都是我的,金银财宝都是我的,没有你的。正是因为我们的第七意识不干净、不安静,才会有纷争,才会有是非,才会有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如果我们的第七意识完全是我为人人,像佛祖一样,像毛泽东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去,把钱放在一边,吃饱饭就行了,我相信大家学佛不需要我讲,释迦牟尼佛你也不需要,可以自律,戒律还定它做。

自律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对于那些不自律的人,我们必须用鞭子来对待他们!去那间屋子闭关吧 三天之内不准出来 一天只吃一顿饭 自律的人,我们得求他出来:"师父,从闭关室里出来吧,我们需要你。这两种结果真的不一样。一个是用鞭子赶进去,另一个是屈膝求出来。自律和不自律在修炼境界上是不一样的。

老子一讲《道德经》,就有一个故事,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话。昨天晚上讲完课,我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心想:"老子,我不会讲《道德经》,讲不好,你也不给我点能量,因为能量就是智慧。因为能量就是智慧,我说你不给点智慧,你写的东西那么深奥,几千年了,那么多人翻译,我是萤火虫,还是刚出壳的萤火虫,怎么敢翻译啊,觉得担心啊不好讲啊!我又不是高僧大德,也不想以此为生。你明天不来,我就不说了。发完脾气后,今天再拿起书一看,还行,刚才讲的时候还打哈欠、流鼻涕,今天的思想比昨天好多了。所以,当别人为了众生发脾气的时候,当别人去骂自己的时候,你的自性、你的智慧就出来了。是不是老人来了,是的!因为感觉他来了,感觉有佛力,浑身舒服,讲经思维很开阔,智慧开了。不是这样的!是我们的自性打开了。

自己去呼唤自己和折磨自己是两个概念啊。很多人离婚了或者男朋友跑了或者女朋友跑了,抽烟喝酒毫无顾忌地作践自己,这种洒脱和我的洒脱是不一样的哦。我是为了听得更好更清楚,我叫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外貌沧桑的老者骑着青牛走来,说这儒家子弟可教啊,给你金丹开智,去好好讲讲。他把这本千年无人解的书扔给我,让我解......。

水之德,利万物,但同时也不争一二,没有对错。修炼者应如水般圆融,不分是非,即清静无为。

就外相而言,不分善恶,便是近道。

从本质上讲,第七意识有好有坏,它是所有人的邪恶。第七识认为自己是老大,认为一切都是我的。第七识,也就是最后一识,在我们的思维中,在我们的境界中,是非常讨厌的,所以它是邪恶的。如果没有第七识,只有第八识,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佛,没有第七识就没有第六识或第五识。因此,既然第七识充满了善恶,我们的本性就应该进入第七识,消除所有这些恶,回归现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是伟大的,老子是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是伟大的,耶稣是伟大的,他们敢于身体力行,觉悟众生都能离苦得乐!所有教派的中心都是让我们离苦、慈悲、平等、博爱,所以不要排斥任何东西,只是形象和语言不同而已。

我们要进入第七识,把自己的污秽都清理干净,还要时常勤于擦拭,以免激起尘埃。我们是渐悟的,所以只能适时拂拭。慧能是顿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比不上他。

我们的第七意识是善恶不分的,所以我们要修炼第七意识,让第七意识变得清静无为,消除一切邪恶,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接近道,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接近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可以称之为道。

道德经》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要不断深入到心灵的最底层,开启全面的智慧。多读书是为了帮助自己开启智慧,而不是读完书后迷恋书中的知识,知识是要拿来用的,如果你读完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经典后迷恋里面的东西,那还不如不读呢,读成书呆子就不好了。

居善地,心善渊,善仁,善言,善信,善治,事能善成,善时善动这几句话就是我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做人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做事要踏实诚信,心要宽容,要适时而动。心比 "道",心自然就会清静无为,自然就能居善地、怀善心、行善仁、言善信、政善治、行善事、动善时。

住在好地方在台湾,有一个地方,风水说这个地方不好,净空去住了几年以后,这个地方居然很旺。人好,地也好,我们住的不好的地方也可以变成好地方,你也可以教一些。住的地方并不像风水先生说的那么好,是心在改造它,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好心。如果心是恶的,好地方也会变成恶地方。

住的地方好,就是说我们的心很正,不邪不歪,心与道合,心很纯净。

心善渊,是说当我们的心比道时,心善渊如宇宙,心大而宽广。

有了善仁心清,自然能与人为善。修炼也要靠一颗真诚的心,不能三心二意,今天捞明天,这样修炼会很累,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心清气静,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自然能观其功,人信之。

善治,能使我们像治理国家一样治理自己的身心,像水一样甘于谦让包容,使人心悦诚服,就能很健康地治理自己的身心。外能守十善业道,豁达宽容,待人非常和善,内则善业得度,恶业得解,所以内外是一样的道理。

好的东西能够明心见性,做事的时候自然能够守住自己的心性、心力,没有妄念能力通达。无论是做世间法的事,还是做佛家事,都会做得很好。

动善时心清静,心能把握时机,随机而动。如果把握不好时机就会出问题,比如你在打坐,你的大精气神跑出去玩了,你家里人一摸鼻子没气了,再一摸脉停了,七天七夜看你还没醒,这就出问题了,所以你不能一个劲地在外面遨游宇宙,有时候有一个周应回来了,你不回来留一个包在这里,就会给家里人造成痛苦,公安也要来调查。在外面打坐一定要知道回来,很多人不知道回来,因为没有师傅教没有师傅带。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知道一个地方入定,还要知道怎么出定,入定和出定,所有的行为动作有时候都要有度,就是说有一个度,你过度了就不好了。

就外相而言,正因为不与人争,才不会招人怨。就自性而言,佛是大神,正因为大神不与六根相争,所以大神不生不灭,寂静无声。如果大神卷入是非,就像第七识 "末那 "一样,修行就无从谈起,修行就无处可入。

这两句是告诉我们,要有水不争之德,才能做到清静无为,才不会自寻烦恼。烦恼都是自己招来的,不是别人带给你的。世间法有世间法的烦恼,修行有修行的烦恼,修习各法有各法的烦恼,都是自找的。

第八识清静无为,不会增加我们的烦恼。第七识确实会增加我们的烦恼,所以我们要扫除第七识中的一切恶事,把烦恼变成菩提根。

很多人听完我说的话后,可能会在心里盘算他说的话是否符合佛法。什么叫符合佛法呢?只要符合般若和智慧,就叫佛法。道德经》就是佛法,不符合般若的就是魔法,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佛法不必局限于佛陀的佛法,那是错误的理解,佛法是遍满虚空,包罗万象的。

在第九章之前,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治时代,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禅师,有一天,一位傲慢的著名大学教授来向他请教禅法,说是请教,其实是借机吹嘘。南音禅师当然知道教授的用意,但还是以礼相待,为他沏茶。茶杯里的茶很快就满了,但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倒。教授看着茶水不断溢出杯外,觉得不能再沉默下去了,便说:"别倒了,水都流出来了!" 禅师听了,也不倒了,对教授说:"你就像这个杯子,里面已经装满了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先倒掉你自己的杯子,我怎么能对你说禅呢?"

这告诉我们,修炼或从事世间法的人不要自以为是,如果我们想向他人学习,就应该空杯学习,以提高自己。

如果心中充满 "自我",就会把自己挡在真理之门外。修身做人,必须心如止水,放下自我。

道经》告诉我们如何修炼,修炼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教给我们各种实用的方法。佛经也是一样,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处理,如何面对,释迦牟尼佛和老子只是用的语言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来源 | 佛经诵读 | 放生功德文 | 佛法界 | 放生流程 | 佛教故事 | 放生回向 | 修行大全 | 放生的好处

Copyright 2019-2030 放生佛宝 放生仪轨_最简单有效的放生仪轨_放生仪轨详解_放生感应_放生佛宝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